线性回归直线方程

世界绚烂而多彩,充满了无数未知和期待。

伯德小姐 | 我不过像你像她,像那野草野花

猎影人:

夏天喝咖啡:




“如果这就是我最好的一面呢?”




面对青春片,我们最常吐槽的一句话就是:“我的青春里没这些破事。”


不得不承认,早恋、车祸、出国、堕胎……这些看起来很“青春”的事情,在大部分人的青春里都没有发生过,我们更熟悉的还是王后雄和“五三”。


如果从青春生活的还原度来审视《伯德小姐》的话,那这部片子可能并不合格,因为“参加音乐剧演出”“和乐队吉他手谈恋爱”“我的前任是小gay”这些事件,比国产片里的那些套路离我们更远。


但《伯德小姐》中的青春依然让人觉得真实,为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问自己另一个问题:“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


面对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但总有一些东西是绕不开的。


比如叛逆。


叛逆不代表非要吸毒杀人上网吧,也可能只是对一些细枝末节的较真。


比如本片的主人公克里斯汀非要给自己取名“鸟小姐”。



这种行为和我们那时在QQ上管自己叫“冰霜王子”或“独舞の夜”的中二程度差不多。


其实比起叫什么,改名的真正意义在于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裁决。通过改名,我们得以向世界宣告:我是属于我自己的,我有权决定自己的名字。


所以当这个红色头发的小姑娘一脸正经地纠正别人自己叫“鸟小姐”时,我们觉得很青春。



青春还包括和父母相爱相杀。


谁还没在青春期和父母大吵过几次,吵到鸡飞狗跳、离家出走的也不在少数。青春是独立意识开始觉醒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我们特别渴望挣脱束缚。


你越要我往东,我就越要往西。


“鸟小姐”也一样,跟母亲正说着话呢,一言不合就跳车。



但就算父母不理解我们,他们也不是我们的仇人。他们可能前一秒还和你吵得不可开交,下一秒就又慈眉善目地帮你出谋划策了。


我们也一样,有时恨不得跟父母恩断义绝,永远地离开这个家,但真遇到困难时,又希望他们能为自己遮风挡雨。


争吵、和好、倔强、妥协……青春里,这样和父母相爱相杀的戏码无休止地上演着,比那些抛头颅洒狗血的小情侣们还矫情。



除了家人,青春还关于友情。


上中学时,学校里总有那么一些“酷酷的”人,他们可能是篮球打得很好的学长,也可能是隔壁班肤白貌美的校花。


无论是哪种方面的优秀,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和你无关。


反正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的朋友永远不如人家的“酷”。



所以,要是能混进这些“酷酷的”人的小圈子,那可实在算是天大的好事。


只不过当你真的和他们在一起后,你才会发现,自己可能根本不适合这个圈子。


以前的朋友或许怂,但至少可以和你一起怂。高大上的圈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混得来的,窝在沙发里吃吃垃圾食品或者去商场淘淘打折的衣服照样能让你们的姐妹花长盛不衰。



其实,无论是改名,和父母吵架,还是和小姐妹分分合合,青春真正教会我们的是接纳。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家庭的不完美,接纳自己朋友圈的不完美。


就像到了纽约的“鸟小姐”,最后又改回了自己的名字。


有表演天分又怎么样?最后还是当不了演员。


跟酷酷的吉他手谈恋爱又怎样?最后你还是一点都不酷。


申上了纽约的大学又怎样?最后你发现那里的啤酒和家乡的尝起来一个味。


我们都曾觉得自己很特别,觉得自己有这样或那样的天赋,觉得自己将来是要拯救世界改变世界的。


但当青春兵荒马乱地过完,我们才明白,其实谁跟谁都差不多,大部分的自命不凡终归还是成了平凡。


于是我们不再在QQ签名里“悲伤逆流成河”,我们可能十天半个月才发个朋友圈说:“炸酱面还是要就蒜吃才好吃”。



青春中有美好,也有疼痛,但更多的,还是琐碎。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大部分人回顾青春时往往会怀疑自己的青春是不是让狗吃了。


我们就是在这样不太好也不太坏的青春里成长为了一个不太好也不太坏的人,然后过着不太好也不太坏的生活。


我并不是要鼓励大家都随波逐流,但我觉得,鸡汤文里那种号召大家要活出精彩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独特其实并不比平凡更独特。




评论

热度(910)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